- +1
身體是這個時代的鄉愁
編者按:“最要緊的是,我們首先應該善良,其次要誠實,最后是永遠不要互相遺忘”?;厥?022走過的路,遇見的喜怒哀樂,都將變成時間最珍貴的記錄。澎湃評論部推出年終特別策劃《沖破時間的困境》,記錄和書寫你我的2022,期待在新的一年,每個人都能迎著陽光、溫暖前行!

2022年,我一直在嘗試用身體來認識世界,并以此過一種更接地氣的生活。雖然世界正變得越來越數字化與技術化,但身體依然是生活中所有事件的第一現場,一切都被它默默記錄在案。
一
年初,我重讀了一遍《儒林外史》,無意間獲得了些感悟。我發現書里幾乎沒有一點力比多與荷爾蒙的味道,也就是說完全感覺不到身體活力,這是一個很難達到的境界。
在我看來,判定一本書的主題,不能只看書里講了什么,也得看書里徹底沒講什么,因此我把《儒林外史》重新歸類為一本關于生命哲學的書,它以絕對反面的形式存在。
看看書里的君子們,他們出場都是頭戴方巾,穿著寬襟大袖、下長過膝的直裰,布衣之內一片虛無,人物形象靠布料的褶皺就能支撐起來,他們被腦海中的算盤牽引著走來走去,身體不過一副“缺席而在場”的耗氧載體。
吳敬梓老先生大概沒意識到,他順帶寫出了一個歷史悠久且根深蒂固的生活樣態,非常具有人類學價值。在這種生活里,“我思故我在”,身體無可厚非附屬于意識,它沒話語權,也沒存在感。
二
一直以來,這大概也正是我們的生活,我們生活在理性與邏輯的世界里,生活在精神世界中。我常想,日常生活里的精神含量是否有點太過于高了,而地氣是不是太稀薄了。
在慣常的認知里,甚至連“地氣”都被世俗化和抽象化了。我認為,地氣不應該是別的,它就是大地上的氣息,要接地氣,那就用雙腳交替踩在上邊,事情本來就是這么單純簡單,千萬不要搞復雜。要接地氣就去多與地面接觸,僅此而已。別用頭腦去引申和發散了,也別追尋太多意義,這樣反而會遮蔽本源。豐子愷說,活著本來單純。
所以為了接地氣,我開始頻繁而認真地跑步。為此還寫了篇《慢跑中的人間清醒》,一個人奔跑在大地上,自己用力承受自己的重量、心跳和呼吸,確實是最清醒的時刻,這是我的心得體會。
此外,今年我也經常玩飛盤。飛盤的快樂在于,當一個盤在空中劃出美妙弧線,朝你飄然而至,這時就要立刻預判軌跡,然后提前伸手,張開虎口翹首以待。當轉動的盤沿旋入虎口的瞬間,手指快速拿捏住盤體,那一刻剎那永恒,有種踏實而美滿的成就感,會從虎口擴散至全身。
我們常說待人接物和厚德載物,這就是最純粹的接物與載物,里邊沒什么道德律令,只有最簡單的身體知覺與欣喜。飛盤仿佛在對我說,歡迎重新回到知覺的世界。
而在許多個夜里,我混跡在由男男女女組成的騎行大軍里,飛馳在二環輔路或者長安街上。
今年特別流行夜騎,在寧靜夜色里,車輪滾滾,清風拂面,一個個彎腰的輪廓與我并肩而行,或是擦肩而過,我在《自行車與逍遙游》里說,“千百年來,人們在書齋里對莊子的逍遙游進行過各種玄虛的闡釋與理解,而騎車卻能在大馬路上,得其片刻風流”。這也是得自身體的領悟。
三
今年我也經歷過數次小區封控。封控期間,可以在小區內活動,于是我加入了大媽大爺們踢毽子的隊伍,因為我有足球的基本功,所以踢起毽子也輕松自如,和他們配合得不亦樂乎。運動就是這樣,場合和人群根本不重要,重要的是馬上參與進去,全身心投入其中,快樂地感受身體的律動與節拍,感受生命本身。
很多運動對我而言,都是如此。
回想這一年,它就是由各種身體運動組成。當然,這一年我也在正常地工作和生活,但這些都是靜息心率下的狀態,平靜,無波瀾。如此也不壞,但如果生活中都是這樣的狀態,長此以往,那身心就會凝滯,會敏感度下降,會活在虛擬的網絡或者短視頻里,會冷漠,會和世界不親。
而在運動中,我的心率要更快,我會大口呼吸,會額頭冒汗,我在更深入地和世界交織在一起。如《道德經》所言,這是一種“虛其心,強其骨”的狀態,簡單且真實。在越來越虛擬化的世界里,真實變得尤其重要。
尼采說,“在布滿汗水的臉上,我知道我們要喝自己的酒”。這句話我一直在思索,我努力體驗著如何自己喝自己的酒,這酒從人與世界交織的深度與溫度中釀出,然后又被自己飲下。不用借問酒家何處有,原來我自己就可以是自己的酒家,這也是身體教我的哲學。
可是就連“汗水”這個詞,也被我們抽象化了,它被引申為勤奮或者努力??墒恰昂顾钡谋疽?,就是要真的出汗,是汗從毛孔里滲出。這是第一手的感覺,很重要。
四
以上這些當然也不算什么新鮮事。如今我們處在一個人人都關注身體的時代,特別是疫情期間,大家都談論要鍛煉,要如何提高免疫力,人們已經把運動當成了藥理性的東西。
“運動是良藥”的口號,就表明了一種由來已久的思維方式得到了確立,這種思維把身體活動當成身外之物來處置,并在科學調制后讓人來“服用”??蛇@還是意識在功利地支配和使用身體,是一種消極的身體觀。
身體只在病痛中,在追求健康的目的下才會被拿來審視和重視,我們如此追求身體,卻也一直在錯失身體,并因此錯失了知覺的世界。
積極的身體觀,應該是去主動傾聽身體的需要,去體驗和享受身體的活力,健康是一種動態的過程,而不是一個靜態的結果。
五
海德格爾在給友人的一封信里說過這樣一句話,“我們急需深思,在技術化了、形式化了的世界文明時代,是否以及如何還能有故鄉”。故鄉可以有很多種,出生的地方是故鄉,但還有一個更本質的故鄉,那就是我們的身體。
身體連接著唯一的現實世界,身體扎根在這個星球上,是我們每個人存在的故鄉。我們忽略故鄉,不是因為它遙遠,而是因為它離我們太近了。我們思考的太多,而“身體”的太少。
意識可以用旁觀的姿態思索世界,卻不能實實在在地接觸世界。我們隱隱約約都有一種身體的鄉愁,因為我們久不在故鄉,甚至不知故鄉在何處。
新冠疫情,也給了我們一個思考身體的機會。寒冬歲末里,我們經受著新冠病毒的考驗,身體自然是第一現場。在我陽了的那幾天里,偶然看到一個文章標題,讓我感動了很久,那個標題叫作“發燒時,你才知道你的身體有多愛你”。
那幾天我整個人萎靡不振,發燒、咳嗽、喉嚨疼,外邊的世界日出日落,風起云涌,但仿佛都與我無關,我只能靠看短視頻、看電影來打發時間,我成了世界的局外人。
在陽性的日子里,身體的免疫系統在與病毒進行著殊死的戰斗,我體會著自己故鄉里發生的這一切,它暫時處在一種衰敗之中,但遲早還會恢復活力。
終有一天,疫情會散去,我們又能盡情去擁抱這個世界??鬃雍苄蕾p一種人生志向,那是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”。在這種志向里,人少了一點頭腦的思考,多給了身體一些機會去知覺,不要復雜,而是簡單。我們內心深處都有一份關于身體的鄉愁,而愛故鄉的人,一定也會愛世界。

總策劃/夏正玉
總統籌/陳才
專題制作/澎湃評論部
海報設計/趙冠群 祝碧晨





- 報料熱線: 021-962866
- 報料郵箱: news@thepaper.cn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1120170006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:滬B2-2017116
? 2014-2022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