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+1
夜讀|“閑人”周阿姨

嗓子疼了一天,有微微發熱的跡象。家里又沒有抗原,我一下就想到周阿姨,給她發了信息:周阿姨,您那有沒有抗原?我感覺不舒服。
周阿姨一直沒回,我想她可能在午睡吧。結果沒過一會兒就聽到敲門,“小章小章,我給你拿抗原來了?!?/p>
我打開了門上的紗窗,只見周阿姨站在外面?!靶≌?,我給你掛門上了啊。別擔心,我們樓有好多了。你們年輕人陽得多,家里又不愛備東西,有什么需要就跟我們說啊?!闭f罷,就匆匆下樓了。
拿起那袋抗原,心中泛起一陣感動。周阿姨與我非親非故,甚至都沒說過幾次話,但她是我們這棟樓的“樓委會干部”,她全心全意地履行她的職責,而我在這個小區也最信她。
第一次見她,是幾年前她來協調小區改造。改造需要樓上樓下幾戶一起,她作為協調人走家串戶。我說“我要上班,我可盯不了啊”,她說“你盡管上班,我給你盯著”。
我心想現在還有這么閑的人嗎?我其實也信不過,就裝了一個攝像頭。沒想到在鏡頭里,周阿姨幾乎每隔半小時就進來一趟,不時和工人交代兩句。她真的很認真地在“盯”著,雖然我們只見過一面,我只是這棟樓里近200戶鄰居之一。
影視劇里常見一種熱心的北方鄰居大媽,比如“閑人馬大姐”,她們忙前忙后,以超乎想象的熱情和精力,為鄰居排憂解難。這種形象,直到見到周阿姨,我才相信她們真的存在。
在之后的日子里,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。比如小區封控的時候我家冰箱壞了,買了新冰箱又不知道送不送得進來,她知道了,很快給我送來了兩張通行證;居家隔離的時候社區安排送菜,結果人手不夠,都是她給街坊鄰居送,聽到她的聲音一層樓一層樓地傳上來。一位快七十歲的老人家,忙前忙后的總是她。
我總覺得,我們樓里的年輕人,反倒是被老年人照顧著。大家對周阿姨的稱呼,也不知從何時起變成了“周書記”,似乎這個只有這個名,才和她熱心腸的形象匹配。
其實曾經的我,對這種非功利的社區互助有些懷疑。我總覺得在這個金錢購買服務的年代,還有什么是需要社區互助呢?衣食住行,都是市場解決的;真有什么問題,找物業就是。我小時候也有很多熱心的鄰居,但今天他們還有多大的舞臺呢?
但最近這些年,卻一下顛覆了我的想象,我才發現那種復古的、純粹的原來這么可貴,這么“有用”。當身邊有了完全可以信得過的鄰居,生活可以變得安心很多。就像疫情期間,當看到周阿姨在群里開始組織互助的時候,我就知道,身邊至少還有一層保障。而當我沒有抗原的時候,我也第一時間想到了她,總覺得她有辦法,她也不會拒絕我的求助。相比于一直早就沒貨的網購平臺,打不通的各種電話,周阿姨卻一定會在微信的那頭給我回復。
我其實并不太了解周阿姨的生平,但她們那一輩人卻似乎總有一點樸素的公共精神。她們真誠地相信,哪怕大家住的是商品房,哪怕人們搬走遷出非常頻繁,但還是需要一種穩固共同體意識,要營造一種“組織感”。
以前看到過一個說法,說是“哈佛大學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,發現與配偶、子女、家人、朋友、同事、鄰居等人際關系好的人,幸福感最強”。雖然我不知道準不準,但我想這或許有一定道理。周阿姨她們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關系,追求一種古典的社區模式,或許也是她們抵達幸福的一種方式。在自己的晚年,雖然很“閑”,但她們仍然努力追求舒適的鄰里關系,也讓自己獲得被需要的價值。
這兩天,周阿姨又開始忙碌了:2樓的水管凍壞了,她又開始張羅幾戶一起維修了。我們這一棟樓,大概真是離不開她。而一個社會,又何嘗離得開這種簡單而淳樸的熱心腸呢?在那些契約關系抵達不到的地方,人發自本能的善意,真正支撐起了我們的生活。






- 報料熱線: 021-962866
- 報料郵箱: news@thepaper.cn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1120170006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:滬B2-2017116
? 2014-2022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